医疗事故走司法程序需要多长时间?


医疗事故走司法程序所需的时间,会因不同的阶段和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首先是起诉与受理阶段。当患者或其家属认为发生了医疗事故,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时,会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接下来是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立案后,会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答辩状。然后法院会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进行必要的证据交换等工作。这个阶段的时间不固定,要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来定。 进入审理阶段,如果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而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要是涉及医疗事故鉴定,时间会更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从受理到出具鉴定报告,一般需要45天。不过,鉴定时间是不计算在审理期限内的。而且,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程序又会花费一定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走司法程序的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短则几个月,长则可能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