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应该按多少天计算?


在我国,工资的计算天数涉及到一些专业的法律概念和规定,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要了解两个重要的天数概念,一个是制度工作天数,另一个是计薪天数。制度工作天数是用于计算加班工资、判断是否超时工作等情况的依据;计薪天数则是用来计算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标准。 根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年工作日是这样计算的:一年按365天算,减去104天休息日(通常指周六和周日)和11天法定节假日,即365 - 104 - 11 = 250天。然后,将年工作日平均到每个月,月工作日就是250 ÷ 12 ≈ 20.83天。这个20.83天就是制度工作天数,它主要用于衡量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是否符合规定。 而计薪天数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因为法定节假日虽然员工不工作,但用人单位仍需支付工资,所以在计算计薪天数时,只减去休息日,不减去法定节假日。也就是365 - 104 = 261天,再平均到每个月,月计薪天数为261 ÷ 12 ≈ 21.75天。在实际计算工资时,日工资的计算公式为:月工资收入 ÷ 月计薪天数(21.75天);小时工资的计算公式为:日工资 ÷ 8小时。 例如,小李月工资是5000元,那么他的日工资就是5000 ÷ 21.75 ≈ 229.89元。如果他在某一天加班,就可以根据这个日工资标准来计算加班工资。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用人单位可能会有不同的工资计算方式。有些单位按照每月实际出勤天数来计算工资,这种方式可能会受到当月天数、休息日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员工对工资计算有疑问或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也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