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送达方式在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
我最近涉及一个官司,法院说可能会用公告送达的方式。我不太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在审判实践里公告送达是怎么适用的,适用的条件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流程,会不会影响我的权益,希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展开


公告送达是一种在法律程序中常用的送达方式,当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时,法院就会采用公告送达。简单来说,就是法院通过登报、在法院公告栏张贴等方式,向受送达人告知相关的法律文书内容。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对公告送达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在审判实践中,适用公告送达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首先,必须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所谓下落不明,是指受送达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经常居住地,去向不明,没有任何音讯。比如,债务人突然失踪,债权人起诉后,法院无法找到债务人,就可能符合公告送达的条件。其次,是用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其他送达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只有在这些方式都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的流程一般是,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告方式。常见的公告方式有在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等。法院会在公告中写明送达的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如开庭时间、地点、案件的基本情况等。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这意味着,即使受送达人实际上没有看到公告,法律也认为他已经知晓了公告的内容。 公告送达在审判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避免了因为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无法送达而导致案件久拖不决。但是,公告送达也可能会对受送达人的权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受送达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看到公告,从而错过参与诉讼的机会。所以,法院在适用公告送达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以确保受送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