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中涉及贿赂的合同该如何进行仲裁?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涉及贿赂的合同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法律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国际商事仲裁是指在国际商业活动中,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给某一临时仲裁庭或某一常设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并作出具有约束力的仲裁裁决的制度。而贿赂则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金钱或其他利益,以排斥竞争对手,获得更大利益的行为。 从法律规定来看,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各缔约国均应当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将贿赂本国公职人员、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等行为规定为犯罪。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于贿赂行为持严厉打击的态度。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行贿罪和受贿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涉及贿赂的合同,其效力在法律上通常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如果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存在贿赂行为,那么该合同可能会因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而被认定为无效。例如,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如果一方为了获得合同机会而向对方的相关人员行贿,那么这份合同就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涉及贿赂的主张,仲裁庭通常会进行调查和审查。仲裁庭会依据相关的证据规则,要求主张方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贿赂行为的存在。这些证据可以包括书面文件、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如果仲裁庭认定合同确实涉及贿赂行为,那么它可能会作出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一是宣布合同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此,如果合同涉及贿赂行为,仲裁庭可能会依据该规定宣布合同无效。 二是撤销仲裁协议。如果仲裁协议是基于涉及贿赂的合同而订立的,那么仲裁庭可能会认为该仲裁协议也存在瑕疵,从而撤销该仲裁协议。 三是拒绝执行仲裁裁决。如果仲裁裁决是基于涉及贿赂的合同作出的,那么在执行阶段,法院可能会拒绝执行该仲裁裁决。这是因为执行涉及贿赂的合同的仲裁裁决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对于当事人来说,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如果发现合同涉及贿赂行为,应当及时向仲裁庭提出主张,并提供相关的证据。同时,当事人也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为了避免陷入涉及贿赂的合同纠纷,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前应当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了解对方的信誉和商业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