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医患纠纷?


医患纠纷是指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纠纷,包括基于医疗过错争议产生的医疗纠纷,也包括与医疗过错无关的其他医患纠纷。以下从不同方面为您介绍规避医患纠纷的方法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医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例如,规范病历书写,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病历是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具有关键作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其次,加强医患沟通也至关重要。医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病情、治疗方案、医疗风险等信息,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再者,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医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避免因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同时,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因医疗技术问题导致的纠纷。 此外,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警和处理机制也不可或缺。医院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医患矛盾,对患者的投诉和意见要认真对待,及时回复和解决。当纠纷发生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了医疗纠纷的协商、调解、诉讼等处理途径,医疗机构和患者都应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患者也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和理性就医观念。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遇到问题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总之,规避医患纠纷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