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中断后如何计算?
我之前借给朋友一笔钱,约定的还款日期到了他没还,我就一直催他。听说催款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可我不太清楚中断之后这诉讼时效到底怎么算。我担心过了时间就没办法通过法律途径让他还钱了,所以想问问这方面的具体计算方法。
展开


诉讼时效中断是一个在法律领域很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为某些特定的法定事由出现,使得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统统不算数,等这些法定事由消除以后,诉讼时效又重新开始计算。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情况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在实际生活中,当出现上述法定事由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后,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是重新起算。比如,原本诉讼时效是三年,从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开始计算。在诉讼时效进行到两年的时候,因为债权人向债务人提出了履行请求,这就导致诉讼时效中断。那么,从债务人收到履行请求的那一刻起,之前经过的两年诉讼时效就不算数了,诉讼时效会重新从这一刻开始计算三年。 再举个例子,如果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诉讼时效是中断的。当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生效,也就是这个诉讼程序终结的时候,诉讼时效会重新开始计算。如果债务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同意履行义务,同样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从债务人表示同意履行义务之日起,诉讼时效重新起算。 理解诉讼时效中断后的计算方式,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非常关键。在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关注诉讼时效的变化情况,合理运用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权利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有效的保护。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