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以收回的部分,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并计入存货跌价损失。简单来说,就是当存货的价值下降了,为了真实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就需要计提跌价准备。 首先,我们要了解几个重要概念。存货的成本就是企业取得存货时实际花费的支出。而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比如,一家生产服装的企业,一批布料的成本是10万元,把这批布料加工成服装还需要花费2万元成本,加工好的服装估计能卖11万元,但销售这批服装估计要花费1万元的销售费用和税费,那么这批布料的可变现净值就是11 - 2 - 1 = 8万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当存货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就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一般如下: 第一步,确定存货的成本。这通常是根据企业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等相关记录来确定的。比如购买原材料的发票金额、生产产品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支出等。 第二步,估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这需要考虑存货的市场销售价格、进一步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等因素。如果存货是直接用于销售的商品,可变现净值就是估计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如果存货是需要进一步加工的材料,可变现净值就是加工后的产品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第三步,比较存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如果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那么两者的差额就是需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例如,前面提到的布料成本是10万元,可变现净值是8万元,那么就需要计提10 - 8 = 2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定期对存货进行清查和评估,根据市场情况和存货的实际状况来准确计算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以保证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