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费怎么计算才是正确的?


加班费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付出额外劳动所应获得的报酬。计算加班费时,需要考虑加班的时间段以及劳动者的工资基数。 首先,我们要明确加班的时间段分为工作日加班、休息日加班和法定节假日加班。不同的时间段,法律规定的加班费支付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工作日加班,如果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之外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这里的“不低于工资的150%”,就是在劳动者正常工资的基础上,额外再支付正常工资的50%作为加班费。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接着是休息日加班,当劳动者在休息日加班,而用人单位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情况下,需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也就是说,在休息日加班,如果单位不能给劳动者调休,那就要给劳动者正常工资两倍的加班费。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最后是法定节假日加班,法定节假日是国家规定的全民放假的日子,具有特殊意义。如果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用人单位需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即法定节假日加班,劳动者能拿到正常工资三倍的加班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项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关于工资基数的确定,一般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如果劳动合同没有约定,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休假期间工资标准确定。如果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同时,加班工资基数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总之,计算加班费要根据不同的加班时间段,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比例,结合工资基数来进行准确计算。这样才能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