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失该如何赔偿?


精神损失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精神损失如何赔偿。 首先,我们要明确获得精神损失赔偿的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意味着,一方面,必须有人身权益或者特定物受到侵害的事实;另一方面,这种侵害要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比如,因交通事故导致身体残疾,受害人因此长期陷入抑郁等严重精神痛苦状态;或者祖传的具有重大情感价值的物品被故意损毁,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精神打击等情况。 其次,关于精神损失赔偿的数额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例如,如果侵权人是故意且手段恶劣,那么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对较高;如果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如导致受害人精神失常等,赔偿数额也会相应增加。 再者,提出精神损失赔偿的程序。通常在侵权纠纷的民事诉讼中,受害人可以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心理咨询记录等,以证明自己遭受了精神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和判决。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案件中精神损失赔偿的适用情况有所不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一般不支持精神损失赔偿,但在单独的民事诉讼中,如果符合条件则可以主张。此外,在合同纠纷中,原则上不支持精神损失赔偿,但如果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利益需求,如旅游合同等,因违约造成精神损害的,也可能获得赔偿。总之,精神损失赔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