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该如何协调?


医患纠纷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争议。当遇到医患纠纷时,以下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协调方式。 首先是双方协商。这是最直接的协调方式,患者及家属可以和医疗机构坐下来好好谈。在协商过程中,双方要把各自的想法和诉求表达清楚。比如,患者可以说明自己认为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希望得到的解决方案,医疗机构则可以解释治疗的过程和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 其次是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一种第三方介入的调解方式。医患双方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专业的调解员来了解情况,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这些调解员通常具有一定的医学和法律知识,能够比较公正地处理纠纷。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费用。 再者是行政调解。患者可以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的规范,对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接到医疗纠纷处理申请后,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组织调查,听取医患双方的意见,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最后是通过诉讼解决。如果前面几种方式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如病历、诊断证明等,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为医患纠纷的诉讼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之,当遇到医患纠纷时,患者和家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协调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