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应对常见的‘造假’证据?


在法律诉讼中,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关键要素。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人提供“造假”证据的情况,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司法公正和正常的诉讼秩序。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应对常见“造假”证据的方法。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造假”证据。“造假”证据,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伪造、篡改等手段制造出来的虚假证据,其目的是误导法庭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比如,有人可能会伪造合同、篡改发票金额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发现对方提供了“造假”证据时,第一步是要保持冷静,及时向法庭提出异议。在法庭质证环节,明确指出对方证据存在的问题,如证据的来源不合法、内容与事实不符等。同时,要提供相应的线索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质疑。比如,如果怀疑合同是伪造的,可以申请对合同上的签字、印章进行鉴定。 为了更好地应对“造假”证据,当事人自己也需要积极收集真实、有效的证据。可以通过证人证言、视听资料、书证等多种形式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这些证据可以与对方的“造假”证据形成对比,帮助法庭查明事实真相。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提供了“造假”证据,还可以依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除了前面提到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罚款、拘留等措施外,如果对方的行为构成犯罪,还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应对常见“造假”证据需要当事人保持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确保自己的主张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同时,也要相信司法机关会依法公正地处理案件,对“造假”证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