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推定中过错该如何认定?


在法律领域,过错推定是一种特殊的归责原则。简单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谁主张对方有过错,谁就要拿出证据来证明。但在过错推定里,先假定行为人是有过错的,如果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过错推定原则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例如,民法典规定,在一些特殊侵权行为中适用过错推定。像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典型的过错推定,先假定教育机构有过错,除非它能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 在认定过错时,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是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不同的场景和职业,注意义务是不一样的。比如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就需要尽到专业的、高度的注意义务。如果医生没有按照医疗规范进行操作,就很可能被认定有过错。 其次是损害结果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要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比如在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况中,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损害结果(他人受伤)和建筑物等的脱落、坠落行为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再者,认定过错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虽然过错推定不要求受害人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者过失,但行为人如果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比如是因为不可抗力或者第三人的原因导致的损害,那可能就不用承担责任。 最后,在实践中认定过错时,法院会综合各种证据和情况来判断。证据可以包括证人证言、鉴定报告、现场勘查等。行为人要积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面临承担责任的风险。总之,过错推定中的过错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依据法律规定,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