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赔偿范围如何确定?


司法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和看守、监狱管理权时违法给无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造成损害的,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司法赔偿范围的确定方式。 首先是刑事司法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第十八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 其次是民事、行政司法赔偿范围。依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这里的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包括违法罚款、拘留等;违法保全措施包括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执行错误包括执行对象错误、超出执行范围等。 确定司法赔偿范围,关键在于判断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违法,以及该违法行为是否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同时,赔偿范围通常主要是直接损失,对于间接损失,一般不在赔偿范围内,但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总之,司法赔偿范围的确定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判断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