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赔偿如何认定责任?


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但有明确法律依据和流程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医疗事故的定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也就是说,要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同时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有违规行为;二是主观上存在过失;三是造成了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 认定责任的第一步通常是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如果是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在鉴定过程中,专家鉴定组会根据相关材料,包括病历、检查报告等,分析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如果鉴定结果认定为医疗事故,那么接下来就会根据责任程度来确定赔偿。责任程度一般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完全责任意味着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主要责任是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次要责任则是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轻微责任是指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在确定赔偿时,会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对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多个项目进行计算。总之,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认定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