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


认定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考量: 首先是责任主体。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通常是同一的,即医疗单位 。这意味着当出现医疗事故时,民事责任一般由医疗单位来承担。比如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如果其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事故,相应责任由该医疗机构承担。这是因为医务人员是在执行医疗机构的职务行为。相关法律依据在于《民法典》中对于用人单位责任的规定,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造成损害,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其次,要有人身损害事实。这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是侵害了患者的生命权或者健康权,像患者病情加重、残疾甚至死亡等情况。二是财产损失,例如患者为治疗额外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以及因不能工作导致的收入损失等。三是精神损害,患者及其近亲属因医疗事故承受的精神痛苦,比如焦虑、抑郁等。例如患者因医疗失误落下残疾,不仅身体受伤,后续生活、工作受影响,心理上也遭受打击。 再者,医疗过错是重要因素。医疗过错涵盖诊疗、告知、护理等多个环节。在诊疗方面,医生如果误诊、漏诊,或者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案,就存在过错;告知环节,医务人员没有向患者充分说明病情、医疗措施、风险等,导致患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并受到损害,也属于过错;护理环节,护理不到位,如未按规定照顾患者导致伤口感染等,同样是过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就规定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告知义务,未尽到该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最后,因果关系必不可少。即医疗机构违反义务的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联系。只有当患者的损害后果是由医疗机构的不当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时,医疗机构才需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患者本身病情严重,即便医疗机构尽到合理义务也难以避免不良后果,那么因果关系可能就不成立。 此外,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医疗机构需赔偿全部损失的100%;主要责任指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60 - 90%;次要责任指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20 - 40%;轻微责任指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赔偿全部损失不超过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