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是怎么判定责任的?


医疗事故责任的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但有明确规则的过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医疗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第一步要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这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考量。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如果是没有行医资格的人进行医疗操作导致的损害,那就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范畴,可能涉及非法行医等其他法律问题。 行为违法性是重要的一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诊疗护理规范。比如手术前要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告知手术风险等。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就可能存在过错。 损害后果也必不可少。患者必须有实际的人身损害,像身体受伤、残疾、甚至死亡等。而且这种损害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要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是因为医生的不当操作或者失误导致的。 当初步判断可能构成医疗事故后,通常会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进一步明确责任。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在鉴定过程中,专家会根据相关证据,如病历、检查报告等,结合专业知识来判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程度。责任程度一般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完全责任意味着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主要责任是指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次要责任表示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轻微责任则是医疗过失行为对损害后果起轻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