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首先是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如果侵权人是故意实施侵权行为,那相比过失导致的侵权,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通常会更高。例如,故意诽谤他人名誉和因疏忽传播了不实信息,前者的过错程度更严重,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也会相应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虽然没有明确具体数额,但强调了过错程度对责任承担的影响。 其次是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比如在公开场合恶意侮辱他人,和在私下较小范围内的类似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精神伤害程度是不同的。公开场合的侵害情节更恶劣,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也会倾向于更高。 再者是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长期精神抑郁、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甚至患上精神疾病,那么赔偿数额会比仅造成短期精神不愉快要高得多。这体现了损害后果与赔偿数额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也会纳入考虑。如果侵权人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了经济利益,那么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应增加。比如商家盗用他人肖像进行商业宣传并获利,此时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根据其获利情况来确定。 还有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如果侵权人经济状况较好,有能力承担较高的赔偿数额,那么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赔偿额度;反之,如果侵权人经济困难,可能会适当降低,但也要保障受害人能得到一定的补偿。 最后,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有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成本和对精神权益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比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高一些。总之,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是一个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