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性质该如何确定?


不作为犯罪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行为人本应积极采取行动却没有这么做,从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并构成犯罪。而作为义务则是指行为人在特定情况下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责任。那么,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性质该如何确定呢? 首先,法律规定的义务是确定作为义务性质的重要依据。这是由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具有强制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如果父母拒绝抚养未成年子女,导致子女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这种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作为义务,其性质是具有明确的法律强制性和规范性,违反它就会触犯法律。 其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也很关键。这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业务的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需要履行的特定义务。比如医生在工作期间,有救治病人的义务;消防员在面对火灾时,有灭火和救援的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他们的职业性质和工作要求所决定的。以医生为例,如果在工作中拒绝救治病人,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这类义务的性质是与特定的职业或业务紧密相连,是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再者,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也不容忽视。这里的法律行为主要是指合同行为等。当行为人通过合同等法律行为设定了某种义务时,就有责任去履行。比如保姆与雇主签订了照顾孩子的合同,保姆就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照顾好孩子。如果保姆擅自离开岗位,导致孩子发生意外,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这种义务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的,具有契约性和相对性。 最后,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当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就有义务消除这种危险。例如,甲带邻居家的小孩去游泳,小孩在水中遇到危险,甲就有义务救助小孩。因为甲带小孩去游泳的先行行为,使小孩的生命安全处于可能受到威胁的状态,甲就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这种义务的性质是基于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具有因果关联性。 综上所述,确定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性质,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法律行为以及先行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准确判断作为义务的性质,才能正确认定不作为犯罪,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