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该如何认定?

我最近了解到交通肇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转化为故意杀人,这让我挺困惑的。我想知道具体怎么判断这种主观故意呀?是有明确的标准,还是要结合很多复杂的因素呢?就想弄明白在什么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下,交通肇事就会被认定转成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了。
展开 view-more
  • #交通肇事
  • #故意杀人
  • #主观故意
  • #法律认定
  • #刑法规定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认定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要明确相关法律概念。故意犯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就是故意犯罪。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涵盖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希望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发生,间接故意则是放任这种死亡结果的发生。 当交通事故发生后,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并且被害人因为抢救不及时而死亡,那么就可能认定行为人由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例如,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可他为了逃避罪责,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然后选择逃逸,最终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这种情况下其主观心理状态就从交通肇事时的过失,转变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还有一些情况,比如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挂附在车辆上,继续行驶极有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但为逃避罪责驾车拖挂被害人逃逸,从而致被害人死亡;或者明知被害人不经紧急救治极有可能死亡,却将其转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从而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这些拖挂和转移行为直接对被害人生命权益造成侵害,其主观心理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化,进而构成故意杀人罪。 另外,若交通肇事后,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并未死亡,但为逃避罪责而倒车轧辗被害人或者将被害人转移至偏僻的地方掩埋,从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已转化为积极希望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且积极实施了足以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实质行为,以作为的方式构成故意杀人罪。总之,认定时要依据法律规定,结合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和主观心理状态综合判断。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