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财产该如何划分?


在日常生活中,同居是指没有经过结婚登记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而同居财产,指的就是在同居期间双方共同获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对于同居财产的划分,法律是有明确规定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意味着,当同居双方在财产分割上出现争议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在划分同居财产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属于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一般来说,共同财产是指双方在同居期间共同劳动、经营或共同出资购买的财产。判断是否为共同财产,主要看财产的来源和双方的出资情况。例如,如果房子是双方共同出资购买,并且都参与了还房贷,那么这套房子就很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对于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在分割时通常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按照双方的出资比例进行分割。比如,双方共同出资购买了一辆汽车,一方出资60%,另一方出资40%,那么在分割时也会按照这个比例来分配车辆的价值。二是考虑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如果在同居期间有子女,并且女方在照顾子女等方面付出较多,在财产分割时会适当照顾女方和子女的权益。 如果双方对财产的归属有约定,那么就按照约定来处理。比如,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约定了某套房产归一方所有,那么在分割时就会按照协议执行。 然而,如果无法确定财产是一方所有还是双方共同所有时,一般会推定为双方共同共有。也就是说,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财产只属于一方的情况下,会认为是双方共同拥有该财产。 在实际处理同居财产分割问题时,建议双方尽量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决。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证据,如出资证明、购房合同、转账记录等,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