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补有名合同的漏洞?


在合同的实际履行过程中,有名合同出现漏洞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有名合同是指法律上或者经济生活习惯上按其类型已确定了一定名称的合同,也被称为典型合同。当有名合同存在漏洞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填补。 首先,可以由合同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补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这意味着,如果合同中某些条款不清晰,双方可以坐下来好好沟通,重新达成一个补充协议,对漏洞部分进行明确。例如,合同中对产品质量标准约定模糊,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如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若双方无法达成补充协议,那么就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这就要求结合合同的其他条款以及在该行业内通常的交易做法来判断。比如,在货物买卖合同中,没有约定货物的交付方式,但根据该行业一直以来的交易习惯是送货上门,那么就可以按照这个习惯来确定交付方式。 如果按照上述方法仍不能确定,民法典也提供了相应的规则。对于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总之,填补有名合同的漏洞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则,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法律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