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怎样才能被判无罪?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
要想在取保候审后被判无罪,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首先,证据方面是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如果能够证明指控犯罪的证据不足,存在合理怀疑,那么就有可能被判无罪。例如,证明犯罪行为发生的证据只有证人证言,且该证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其证言的真实性存疑,同时又没有其他物证等证据加以佐证,这种情况下就属于证据不足。
其次,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在取保候审期间,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等。如实向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不隐瞒、不歪曲,这有助于司法机关全面、准确地了解案件情况。如果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对自己有利的新证据或者线索,要及时向司法机关提供。
再者,从法律适用角度来看,如果行为本身并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也可以争取无罪判决。不同的犯罪都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比如,某些犯罪要求犯罪主体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如果犯罪嫌疑人未达到这个标准,就不构成犯罪。又或者,行为人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但主观上没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也不能认定为犯罪。
最后,如果认为司法机关在侦查、起诉等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提出申诉。例如,侦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存在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违法行为,根据法律规定,通过这种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如果排除这些非法证据后,指控犯罪的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标准,那么也有可能被判无罪。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