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校园造谣罪怎么判缓刑?

我孩子在学校被人造谣,造谣言的学生家长找到我,希望能从轻处理,争取判缓刑。我不太懂法律,想知道在校园造谣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判缓刑,判缓刑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和程序呢?
展开 view-more
  • #造谣缓刑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校园造谣罪”这一具体罪名,校园造谣的行为可能涉嫌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关于判缓刑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如果在校园造谣构成诽谤罪,并且犯罪人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就有可能被宣告缓刑。 从犯罪情节来看,如果造谣的范围较小、造成的损害相对较轻,比如只是在班级内传播虚假信息,没有对被造谣人的名誉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通常体现为犯罪人主动承认错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积极赔偿被害人因造谣行为遭受的损失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的原因等因素。比如,犯罪人平时表现良好,此次造谣是因为一时冲动等原因,且在案发后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就可能被认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在程序方面,一般是由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犯罪人的表现来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法院会结合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意见,综合判断是否符合缓刑条件。如果符合条件,法院会在判决时宣告缓刑。此外,即使法院宣告缓刑,犯罪人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定,比如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等。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这些规定,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