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纠纷如何处理?


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纠纷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从而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所引发的纠纷。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处理办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商业贿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一)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二)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三)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这里的财物,是指现金、实物,包括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 当遇到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纠纷时,受损的经营者可以采取以下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一,向监督检查部门举报。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六条规定,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监督检查部门举报,监督检查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监督检查部门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可以采取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查询、复制与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簿、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检查与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等措施。如果查证属实,实施商业贿赂的经营者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九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贿赂他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其二,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在处理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纠纷时,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受损的经营者需要收集能够证明对方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以及该行为给自己造成损失的证据。例如,相关的合同、发票、财务记录、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这些证据将有助于监督检查部门的调查和法院的判决。总之,在面对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纠纷时,受损的经营者要及时采取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