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合同纠纷案该如何处理?


在保证合同纠纷案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保证合同。保证合同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第二分编典型合同第十三章保证合同的相关规定,保证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被保证的主债权的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的方式、范围和期间等条款。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在处理保证合同纠纷案时,第一步要审查保证合同的效力。如果合同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例如,《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若保证合同有效,就要确定保证人应承担的责任。对于一般保证,只有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保证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在纠纷解决途径上,当事人可以先尝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如果选择诉讼,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此外,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有权在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向债务人追偿,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但是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也是保证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总之,处理保证合同纠纷案需要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谨慎对待每一个环节,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