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医疗纠纷该怎么处理?


当遭遇医疗纠纷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首先是协商解决。这是最直接、简便的方式。患者和医院双方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双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自的诉求和解决方案,争取达成一致。《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的优点在于程序简单、时间短、成本低,能快速解决问题,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但协商过程中,患者要注意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如病历、检查报告、费用清单等,以便在协商不成时作为维权的依据。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具有专业性和中立性,调解人员通常具有丰富的医疗和法律知识,能够公正、客观地分析纠纷的原因和责任,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而且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能为患者节省成本。 还可以申请行政调解。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也可以经医患双方同意,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托鉴定。行政调解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有权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作出的调解意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若上述方式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患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且该过错与自己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公正的判决。诉讼是一种比较严肃和正式的解决方式,虽然程序相对复杂、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但能为患者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保障。 总之,遭遇医疗纠纷时,患者要保持冷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