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医疗纠纷后该如何处理?


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可以处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可以选择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协商是解决纠纷较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患者及其家属可以与医疗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如医务科工作人员等进行沟通。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就医疗纠纷的事实、责任以及赔偿等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纠纷时,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 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指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来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常由具有法律、医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他们会以中立的立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对医患双方进行调解。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司法确认。 还可以通过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和调解。《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需要鉴定的,鉴定时间不计入调解期限。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调解期限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医患双方可以约定延长调解期限。超过调解期限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 若上述方式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最后手段。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如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以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法院会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理和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还涉及到医疗损害鉴定的问题。医疗损害鉴定可以帮助确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过错程度等。鉴定机构会依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处理医疗纠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并且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