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帮助犯的共谋犯?


在认定帮助犯的共谋犯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帮助犯和共谋犯。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没有直接参与实行犯罪行为,而是为实行犯提供帮助的人。比如,为盗窃的人提供作案工具,或者为犯罪者提供逃跑路线等。而共谋犯是指二人以上就准备实施犯罪进行谋议。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去犯罪。 认定帮助犯的共谋犯,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共谋的故意和行为。共谋的故意,就是说参与犯罪的人都有共同实施犯罪的想法,并且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犯罪结果起到促进作用。例如,甲和乙商量一起去抢劫,他们都清楚抢劫这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这就体现了共谋的故意。 在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里的共同故意,就包含了共谋的因素。要构成帮助犯的共谋犯,首先行为人之间要有意思联络。意思联络就是指犯罪人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犯罪的意图和计划。比如,甲告诉乙自己打算去偷东西,问乙能不能帮忙望风,乙同意了,这就是一种意思联络。 其次,帮助行为要与共谋的犯罪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帮助行为要对犯罪的实施或者完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是以甲和乙为例,乙的望风行为使得甲能够更顺利地实施盗窃,那么乙的帮助行为就与盗窃犯罪有因果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帮助犯的共谋犯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果只是在犯罪行为发生后,为犯罪人提供一些帮助,而事前没有参与共谋,那么一般不认定为帮助犯的共谋犯。例如,甲盗窃后,乙才知道此事,然后帮甲把赃物藏起来,乙这种情况就不属于帮助犯的共谋犯。 此外,对于帮助犯的共谋犯的认定,还需要区分不同的犯罪类型。不同的犯罪,其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经济犯罪中,共谋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加隐蔽,需要通过分析行为人的资金往来、业务操作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共谋。 总之,认定帮助犯的共谋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如果你对具体的案件情况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