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内部承包该如何认定?


建筑工程内部承包是指建筑企业与内部职能部门或分支机构或职工个人之间,就建筑工程项目,通过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由内部承包人组织施工的一种经营方式。以下从多个方面来介绍如何认定建筑工程内部承包。 首先是主体关系认定。从人员关系来看,承包方必须是建筑企业的内部成员,比如企业的职工。企业要能证明与承包方存在合法的劳动关系,像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等。从行政管理角度,建筑企业对承包方有全面的管理权利,包括人事任免、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等。企业可以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承包方,承包方要遵守企业的整体管理安排。比如企业可以决定项目负责人的人选,对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管。 其次是资金投入与利益分配认定。资金方面,建筑企业要对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提供项目所需的启动资金、周转资金等。承包方一般无需承担项目的全部资金风险。利益分配上,建筑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取管理费,剩余的利润归承包方所有;如果项目亏损,承包方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企业也不能将全部亏损风险转嫁给承包方。例如,企业收取项目总造价3%的管理费,剩下的盈利或亏损按照约定与承包方分担。 再者是施工管理认定。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企业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检查。企业制定的施工规范和标准,承包方必须严格执行。比如企业规定了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和工艺要求,承包方要按照要求施工。 在法律依据上,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建筑工程内部承包的统一法律条文,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作为参考。《建筑法》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这表明企业对内部承包工程同样要承担质量责任,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在内部承包中的管理义务。 总之,认定建筑工程内部承包需要综合考虑主体关系、资金投入与利益分配、施工管理等多个因素,并且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