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是否为空挂户?


空挂户是指只有户口落入的地址,人实际并不居住在这一地址的情况。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认定是否为空挂户的方法和依据。 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挂户产生的常见情形。在实践中,空挂户主要出现在高校毕业生、拆迁地区等。比如高校毕业生为了工作方便,将户口迁到单位集体户,但人并不实际在单位宿舍居住;还有一些地区面临拆迁,部分人将户口迁入以获取拆迁利益,但并不在当地实际生活。 认定是否为空挂户,关键在于判断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是否一致。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实际居住情况。通过实地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核实当事人是否在户籍登记地址居住生活。如果长期不在此居住,且没有合理的居住迹象,如水电费缴纳记录、物业证明等,那么就有可能被认定为空挂户。 二是户籍迁移目的。查看当事人迁移户口的原因和动机。如果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如拆迁补偿、上学资格等,而并非基于实际居住需求进行户口迁移,也会增加被认定为空挂户的可能性。 三是相关政策规定。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关于空挂户的认定标准和政策。例如,某些地方规定,户口迁入后一定时间内未在当地实际居住,且无正当理由的,可认定为空挂户。 从法律依据来看,虽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法律对空挂户作出明确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这从侧面强调了户口登记应与实际居住情况相关联。在具体认定时,各地会依据此条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