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的构成怎样认定犯罪?


诈骗犯罪的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下面为你详细介绍。首先,从法律概念上来说,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简单来讲,就是骗子通过欺骗手段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钱交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那么,如何认定是否构成诈骗犯罪呢?第一,主观方面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从一开始就打算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比如,张三编造了一个虚假的项目,以投资能获得高额回报为诱饵,骗李四投入资金,张三拿到钱后就挥霍一空,根本没有打算做项目,这就体现了张三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二,客观方面要实施了诈骗行为。这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方式。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像上面例子中张三编造虚假项目;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告诉对方真实情况。比如,王五把一辆出过重大事故的二手车,故意隐瞒这个事实卖给赵六,这就是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 第三,诈骗行为与被害人交付财物之间要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是因为受到诈骗行为的欺骗才交付财物的。如果被害人交付财物不是因为受骗,而是出于其他原因,那就不构成诈骗罪。 第四,关于数额标准。不同地区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比如,在某些地区,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总之,认定诈骗犯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依据某一点就下结论。如果你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