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诈骗罪是如何认定的?
在探讨民法典中诈骗罪的认定之前,需要明确的是,诈骗罪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来规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要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不直接对诈骗罪作出认定。不过,民法典中的一些规则与诈骗行为引起的民事后果相关联。
诈骗罪,简单来说,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认定诈骗罪,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首先是主观方面,犯罪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比如,张三编造虚假的项目,以投资能获得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李四投入资金,张三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李四获得回报,而是想把钱据为己有,这就体现了非法占有的故意。
其次是客观行为上,要存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像王五谎称自己是某知名企业高管,有内部投资渠道,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身份和渠道;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透露真实情况,例如赵六出售一辆出过重大事故的汽车,却不告知买家 ,这就是隐瞒真相。
再者,受害人因为这些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的真相产生了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比如孙七被周八虚构的中奖信息所迷惑,以为自己真的中了大奖,按照周八的要求先缴纳手续费才能领取奖金,孙七基于错误认识给周八转了钱。
最后,犯罪人通过这些手段取得了财物,并且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
虽然民法典不直接认定诈骗罪,但如果因为诈骗行为导致了民事权益受损,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典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比如要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网贷还清了,征信还会有记录吗?
在江西进行破产重组该如何找律师?
帮信罪获利认罪认罚是什么意思?
离婚后分配财产是否需要交税?
农村医保人员死亡是否有补贴?
委托律师办理停息挂账需要多少钱?
个人非法生产许可证生产会有什么后果?
在派出所做过笔录,销案了是不是就查不到了?
社保卡里的生育津贴怎么取出来?
起诉离婚时怎么争取孩子抚养权?
醉驾判两个月真的忍忍就过去了吗?
签约时间有讲究吗?
投诉护工应该找哪个部门?
婚后工资该如何分配?
开车撞人后逃逸该如何赔偿?
拘捕电信诈骗团伙会怎么判刑?
法院中止执行算被列入黑名单吗?
损害财物鉴定前是否可以刑事拘留?
开庭后还能撤诉吗?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