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应该如何进行解释?


合同解释是指对合同条款及其相关资料所做的分析和说明。当合同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就需要进行合同解释来确定合同的真实意思。 在我国,合同解释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首先是文义解释,也就是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进行解释。这是最基本的解释方法,要从词句的通常含义来理解合同条款。例如合同中约定“甲方应于每月 10 日前支付货款”,从文义上看,甲方就需要在每月 10 号之前履行支付货款的义务。 其次是体系解释,结合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解释。合同是一个整体,各个条款之间相互关联。比如在一份买卖合同中,关于货物质量的条款可能会和检验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等相互联系,解释时要综合考虑这些条款,来确定每个条款的准确含义。 然后是目的解释,根据行为的性质和目的来解释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解释合同要符合这个目的。例如,一份租赁合同,目的是为了让承租人使用租赁物,如果合同条款有多种解释,应该选择最符合租赁目的的解释。 习惯解释也是重要的一种,要考虑交易习惯。在某些行业或者地区,有一些特定的交易习惯。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就可以按照这些习惯来解释合同。比如在某些商品交易中,有先交货后付款的习惯,在解释相关合同条款时就可以参考这种习惯。 最后是诚信解释,要遵循诚信原则。当事人在解释合同时,要秉持诚实、善意,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歪曲合同条款的含义。例如,一方不能故意对合同条款做出不合理的解释,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总之,合同解释是一个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规则的过程,目的是确定合同的真实意思,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交易的公平、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