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合同诈骗罪?


要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体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组织。只要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是单位组织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意味着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时候,心里就想着要通过欺骗手段把对方的财物占为己有,而不是真的想要按照合同约定去履行义务。比如,某人根本没有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却和别人签订合同收取定金,然后把定金用于个人挥霍,这就体现出其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客体方面**:此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包括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以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国家通过法律来规范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以保障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而合同诈骗行为破坏了这种秩序,同时也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欺诈行为并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具体欺诈行为包括以下几种常见情形: - **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比如,编造一个不存在的工厂与他人签订供货合同,或者盗用其他知名企业的名义签订合作协议。 - **使用虚假担保**:例如,用伪造的房产证作为抵押来签订借款合同,让对方误以为有可靠的担保而放心交易。 - **无履行能力却诱骗对方继续签约履行**:如本身没有生产能力,先履行一小部分订单让对方产生信任,然后诱使对方签订更大规模的合同,最后却无法履行。 - **收受财物后逃匿**:收了对方的货款、预付款等后,就消失不见,逃避履行合同的责任。 - **其他诈骗方法**:除了上述几种典型方式外,以经济合同为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其他手段也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犯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只有在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方面都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