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罪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


要判断一个罪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关键在于看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里面又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犯罪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比如张三为了报复李四,拿着刀去砍李四,他就是希望李四受伤甚至死亡,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故意。而间接故意是犯罪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王五为了偷仓库里的东西,知道放火烧仓库可能会烧死里面的值班人员,但他还是放了火,结果真烧死了人,王五对值班人员死亡这个结果就是一种放任的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则是犯罪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疏忽大意的过失,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本来应该仔细检查病人的药物过敏史,但是他疏忽了,没有询问就用药,结果导致病人过敏死亡,这就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可能的危害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例如司机明知道车辆刹车有点问题,但他觉得自己技术好,能控制住,结果在行驶中因为刹车失灵出了事故,这就是已经预见可能有危害结果,但轻信能避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在判断一个罪是故意还是过失时,司法机关通常会综合考虑犯罪人的行为、动机、认知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因素。比如犯罪人的行为是否有明显的针对性,如果是有目的地针对特定对象实施危害行为,那更可能是故意犯罪;再看犯罪人是否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如果没有采取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明显不合理,那可能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情况。总之,判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需要全面、细致地分析各种情况,依据法律规定和实际证据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