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才算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下面从几个方面为你详细介绍如何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 首先,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的医疗机构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医务人员则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医师、护士等。这就好比做生意需要有合法的营业执照一样,医疗活动也要求主体具备合法资格。《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医疗机构的设立、登记等有明确规定,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其次,行为的违法性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要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不能随意更改流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违反这些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可能构成医疗事故。这些规定是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的重要准则。 再者,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是核心要素。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患者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患者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医生在开药方时没有仔细核对患者的过敏史,导致患者用药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而且这种损害必须是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像身体器官的损伤、功能障碍等。 最后,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后果必须是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所导致的。如果患者的损害是由于自身疾病的自然发展或者其他与医疗行为无关的原因造成的,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例如,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即使医生进行了正确的治疗,最终还是因为病情过重去世,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需要综合考虑主体、行为的违法性、过失造成的人身损害以及因果关系等多个方面。当遇到疑似医疗事故的情况时,患者可以通过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合法途径来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