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专利是否构成侵权?


判断专利是否构成侵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对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其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在解释时,应以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内容为准,而非单纯依据文字或措辞。例如,一项关于新型电子设备的专利,其权利要求书中详细描述了设备的各个部件及其连接方式等技术内容,这就界定了该专利的保护范围。 其次,遵循全面覆盖原则。将被控侵权物(产品或方法)的全部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全部技术特征逐一进行对应比较。如果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全面覆盖了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那么就可能构成侵权。比如,专利权利要求中提到某种药物的成分包含A、B、C三种物质,而被控侵权的药物也包含这三种物质,就满足全面覆盖原则。 再者,依据等同原则。即使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从字面上看不完全相同,但经过分析可以认定两者是相等同的,也可能构成侵权。例如,专利中使用的是某种特定型号的螺丝,而被控侵权产品使用的是另一种型号的螺丝,但在功能、效果等方面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可根据等同原则判断。 另外,被侵害的专利必须是有效存在的,即该专利在有效期内,且经过相关部门的合法授权。如果专利已经过期或者被无效宣告,那么就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同时,行为人需要存在侵权行为,即在行动上存在着侵害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的行为,并且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行为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获得专利权人的授权。例如,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地制造、使用、许诺销售涉案产品等行为。 最后,还需要考虑因果关系和主观目的等因素。专利相关权利遭受了实际的损失,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与专利权受到妨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生产经营的目的。例如,侵权行为导致专利权人的产品销量下降、利润减少等实际损失,且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