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有过错财产怎么判?


在离婚案件中,如果一方存在过错,财产分配会遵循一定原则。首先,法律规定了夫妻财产分割的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表明,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 这意味着,如果夫妻双方能就财产分割达成一致,比如都同意房子归一方,存款归另一方,那么就按照协商的结果来分。但要是双方谈不拢,闹到法院,法院就会介入。法院会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子女、女方以及无过错方的权益。 对于过错行为,像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以及有其他重大过错等,这些在法律上都被认定为过错情形。一旦认定一方存在这些过错,在财产分配时会对无过错方有所倾斜。举例来说,如果一方长期对另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法院在分割财产时,可能会把更多份额分给无过错方,比如原本夫妻共同财产是均等分,现在可能会让无过错方分得六成甚至更多。 同时,无过错方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请求损害赔偿。比如因为对方的过错行为导致自己精神上受到伤害,或者在经济上遭受损失,都可以要求赔偿。 在实际操作中,无过错方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对方的过错。像过错行为人承认错误的文字记录或口头陈述、相关机构出具的证明(比如医院的伤情诊断、居村委会证明对方与他人同居等)、照片、司法行政或执法机关的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证据。 总之,在离婚时一方有过错,财产分配会照顾无过错方,并且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要注意证据的收集。 相关概念: 过错行为:指在婚姻关系中,违背夫妻间忠诚、关爱等义务的行为,像重婚、家暴等。 损害赔偿:是指因一方的过错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无过错方要求过错方给予的经济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