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刑事立案标准如何判定?


商标侵权刑事立案标准的判定需要依据多方面因素和相关法律规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商标侵权。商标侵权简单来说,就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或者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等行为。比如,未经某知名运动品牌允许,在自己生产的运动鞋上使用和该品牌相似的标志,这就可能构成商标侵权。 在我国,关于商标侵权刑事立案标准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根据该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是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二是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这里的“非法经营数额”,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过程中,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侵权产品的价值。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另外,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予立案追诉:一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二是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三是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这里的“销售金额”,是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是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二是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一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这里的“非法经营数额”计算方式与前面提到的类似。 总之,判定商标侵权刑事立案标准要综合考虑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侵权产品数量等因素,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