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对方净身出户?


在法律上,“净身出户”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它通常指在婚姻关系结束时,一方放弃所有的夫妻共同财产。 从法律层面来说,我国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让一方净身出户。不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形,无过错方在财产分割时可能会更有利。 首先是双方的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所以,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前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签订了有效的书面协议,明确约定若一方出现某种特定情形(如出轨、家暴等)则放弃全部财产,那么在离婚时该协议可能会被法院认可,从而让有过错方“净身出户”。 其次是对方存在法定过错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同时,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五)有其他重大过错。在这些情况下,虽然不一定能让过错方完全净身出户,但法院在分割财产时会倾向于保护无过错方,无过错方可能会获得较多的财产份额。 然而,要想让对方“净身出户”,关键在于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过错行为或者双方有有效的财产约定。证据可以包括书面协议、聊天记录、悔过书、报警记录、医院诊断证明等。如果证据不足,法院可能不会支持无过错方让对方净身出户的诉求。此外,即使存在法定过错行为,法院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过错程度、财产来源、双方的经济状况等,来公平合理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通常不会轻易判决一方净身出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