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用工引发纠纷该如何调解?


非法用工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使用童工、无合法证件人员、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当非法用工引发纠纷时,及时调解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非法用工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用人单位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来使用劳动力。比如,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当童工,或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等,这些都属于非法用工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要求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当非法用工引发纠纷时,调解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解决方式。调解可以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进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一般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他们会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纠纷进行调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在调解过程中,劳动者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这些证据可以证明你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以及非法用工的事实。用人单位也应该积极配合调解,承担起应有的法律责任。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非法用工酿纠纷时,及时调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合法、合理的调解程序,可以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