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解双方家长的医疗纠纷?


在处理双方家长的医疗纠纷时,首先要明确调解的概念。调解是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纠纷双方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以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它与诉讼相比,更加灵活、高效,能减少双方的矛盾和对抗。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对于双方家长的医疗纠纷,同样可以借鉴这些途径。 第一步,双方家长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在纠纷发生后,情绪可能会比较激动,但冲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双方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例如,受伤孩子的家长可以详细说明孩子的受伤情况、治疗过程以及产生的费用等;另一方家长则可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 第二步,确定责任归属。这是解决纠纷的关键。需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双方孩子在冲突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如果是在学校发生的冲突,学校可能也存在一定的管理责任。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比如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第三步,协商赔偿事宜。在确定责任比例后,双方可以就赔偿的项目和金额进行协商。赔偿项目一般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等。对于这些费用,双方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票据和相关标准进行核算。如果双方对赔偿金额存在较大分歧,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如专业的鉴定机构。 第四步,如果双方自行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寻求第三方调解。可以请求学校、社区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介入。这些机构通常具有丰富的调解经验,能够公正、客观地处理纠纷。在调解过程中,第三方会听取双方的意见,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 第五步,如果调解仍然失败,双方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在诉讼过程中,双方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费用清单、证人证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