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该如何监测?


海洋污染监测是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工作。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海洋污染监测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洋污染监测的含义。简单来说,海洋污染监测就是对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及其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以评估海洋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 在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海洋污染监测作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要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信息管理制度,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这为海洋污染监测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框架。 从监测方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现场监测,也就是监测人员到海洋现场去直接采集样品和测量数据。比如,他们会使用专业的采样设备采集海水、海洋生物、海底沉积物等样品,然后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其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这种方法能够获取最直接、最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是遥感监测,它借助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大范围的监测。遥感监测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海洋环境信息,比如监测海洋表面的油膜、赤潮等污染现象。通过分析遥感图像,能够及时发现海洋污染的迹象和范围。 三是自动监测,在海洋中设置各种自动监测仪器,如水质自动监测站、浮标等。这些仪器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海洋环境的各种参数,如水温、盐度、酸碱度、溶解氧等,以及一些污染物的浓度。监测数据会通过无线通信等方式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 从监测的主体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起着主导作用。生态环境部门、海洋部门等会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海洋污染监测工作。同时,科研机构、高校等也会参与到海洋污染监测的研究和实践中,为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此外,一些企业也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对自身可能造成的海洋污染进行监测,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海洋污染监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海洋污染状况,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