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医患矛盾?


医患矛盾的化解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从法律角度来看,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来应对此类问题。 首先,了解相关的法律概念至关重要。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是处理医患矛盾的重要法律依据,它旨在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 在预防医患矛盾方面,医疗机构有多项义务。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意味着医院要加强对医生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避免因医疗失误或态度问题引发矛盾。同时,根据该条例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充分的沟通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治疗情况,减少误解。 当医患矛盾已经产生,进入纠纷处理阶段时,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协商是最常见的方式,医患双方可以直接就纠纷进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人民调解则是由中立的第三方调解机构介入,帮助双方达成和解。行政调解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如果这些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最后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 此外,为了保障医疗纠纷的公正处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还规定了医疗损害鉴定制度。该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医疗损害鉴定是指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就医疗纠纷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鉴定意见可以为纠纷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化解医患矛盾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各方共同努力,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多种途径妥善处理纠纷,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