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中如何依据法律起诉医生呢?


在医疗纠纷中,如果要起诉医生,这是一个需要谨慎且遵循法律程序的过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确起诉的对象。在医疗纠纷里,虽然问题可能出在医生身上,但一般起诉的主体是医疗机构而非医生个人。这是因为医生是在医疗机构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医疗活动,其行为属于职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所以,通常是以医疗机构作为被告。 接着是收集证据,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证据包括病历资料、检查报告、收费凭证、与医生沟通的记录等。病历资料是核心证据之一,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患者要求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制服务,并在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在场。 然后是选择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来说,医疗纠纷诉讼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确定管辖法院后,就可以准备起诉状了。起诉状要写明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诉讼请求要明确具体,比如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并要说明各项赔偿的计算依据和金额。事实和理由部分要详细阐述医疗纠纷发生的经过,包括就诊时间、地点、医生的诊疗行为、患者受到的损害等情况。 在诉讼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这是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大小的重要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当事人申请医疗损害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最后,如果法院判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判决履行赔偿义务。如果医疗机构不履行,患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总之,在医疗纠纷起诉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