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是否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拖欠工资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犯罪,需要分情况来看。 首先,从违法层面来讲,拖欠工资通常指的是无故拖欠工资,也就是单位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情形而不按期或者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行为。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里的“按月支付”意味着工资应以月薪形式发放,且应当每月支付,所以用人单位应当在自然月结束的30天内结算工资,超过30天即构成拖欠工资(但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用人单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或者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的最长限制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若用人单位存在无故拖欠工资的情况,劳动行政部门可依据《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其次,从犯罪层面来讲,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拖欠工资可能构成犯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若用人单位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拒不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或者拒不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并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之,拖欠工资一般属于违法行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会构成犯罪。劳动者若遭遇拖欠工资的情况,可通过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