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问题具体该如何起诉?


赡养问题的起诉流程及相关要点如下: **一、确定管辖法院** 一般来说,应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即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那么向其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例如,被告的户口在A地,但长期在B地居住和工作,B地就是其经常居住地,这种情况下就向B地法院起诉。 在赡养纠纷案件中,如果有多个被告,且他们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不在同一辖区,那么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为了方便原告进行诉讼,减少其奔波。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准备起诉材料** 1. **起诉状**:这是起诉的重要文件,需写明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明确诉讼请求,比如要求被告支付赡养费的具体金额、承担具体的赡养责任等;阐述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详细说明被告未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如果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2. **证据材料**:主要包括能证明赡养关系存在的证据,如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等;证明原告需要赡养的证据,如医疗诊断证明(若有疾病需要照顾)、经济困难证明等;证明被告有赡养能力却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证据,如被告的收入证明、拒绝赡养的相关记录等。 3. **当事人本人的身份证**:用以证明原告的身份信息。 **三、向法院立案** 各地人民法院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对赡养纠纷案件提供了多种立案方式,如电话预约立案、网上预约立案、上门立案、便民诉讼联络员代为收案等。法院的立案厅通常会提供立案须知、举证须知、诉讼风险告知书等便民法律文书,可免费索取。立案时,需提交准备好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等,法院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标准的,法院将会正式立案。 **四、法院审理** 1. **庭前准备**:包括送达书状、告知权利义务及合议庭组成、审核材料、收集证据、通知必要诉讼参与者、发布开庭公告、核实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者出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告知权利义务、介绍审判人员及书记员、询问回避等环节。 2. **开庭审理**:通常包含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征求最后意见、调解等环节,当事人可在此阶段提交新的证据。 3. **作出判决**:法院将根据当事人的陈述、提供的证据以及理由,依法作出相应的判决,判决方式通常有当庭宣判或定期宣判两种。当庭宣判的,应在10日内发出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则应立即发出。 需要注意的是,赡养纠纷案件诉讼费用相对较低,每件80元,而且符合条件的还可以申请缓交或免交。同时,许多法院会专门针对赡养纠纷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往往立案后即时调解、开庭,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起诉的赡养纠纷案件还会上门开庭,方便老年人诉讼,及时处理赡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