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划拨后该如何进行交易?


安置房划拨土地性质的交易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法律规定和手续。下面为您详细解释相关的法律概念和交易流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划拨土地的含义。划拨土地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简单来说,划拨土地是政府给予特定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一种方式,一般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 对于安置房划拨土地的交易,我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条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这意味着,安置房划拨土地在交易时,首先要获得政府的批准。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交易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这是交易的基础文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房屋的价格、交付时间、付款方式等重要条款。 第二步,向当地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申请转让审批。政府部门会对交易的合法性、土地用途等进行审核。 第三步,如果政府批准转让,受让方需要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这通常包括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按照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的金额会根据土地的评估价值、用途等因素确定。 第四步,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在完成土地出让手续后,双方需要携带相关证件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将房屋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买方名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对于安置房划拨土地交易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流程。有些地方可能会对安置房的交易时间、交易对象等进行限制。因此,在进行交易前,建议您详细咨询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或专业的律师,了解当地的具体政策和要求,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