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他人名字买房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现实生活中,借用他人名字买房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称为“借名买房”。对于借名买房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分情况来看。 从法律关系上来说,借名买房实际上是一种合同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借名买房双方有明确的借名买房协议,无论是书面的还是能够证明存在的口头协议,这是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达成的约定。 一般情况下,如果该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这个借名买房的协议是有效的。例如,双方约定一方出资以另一方名义购买房屋,待符合一定条件后将房屋过户给出资方,这种约定在满足上述条件时是受法律保护的。 然而,也存在一些借名买房协议无效的情况。比如为了规避国家限购政策、信贷政策等借名买房。限购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大多数人的居住权益。如果借名买房是为了规避限购政策,就违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此外,即便借名买房协议有效,实际出资人虽然享有对房屋的权益,但从法律登记角度,房屋产权登记在出名人名下,出名人可能会擅自处分房屋,如将房屋出售、抵押等。而第三人基于对产权登记的信赖与之进行交易,实际出资人可能会面临房屋无法追回等风险。 综上所述,借用他人名字买房的法律效力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协议是否有效。在借名买房时,建议签订详细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保留好出资等相关证据,以降低自身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