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继承是否需要公证?
家里老人去世了,留下了一些房产和存款作为遗产。家里人都商量好了怎么分配这些遗产,但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去做公证。想问下在法律上,遗产继承是必须要公证的吗?不公证会有什么影响呢?
展开


遗产继承并不一定需要公证。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遗产继承的概念。遗产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其合法的财产按照法律规定或遗嘱指定,由其继承人取得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遗产继承有明确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这意味着,在法律层面,并没有强制要求遗产继承必须进行公证。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例如,在法定继承中,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只要这些继承人之间对于遗产分配达成一致,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就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遗产的分割和过户等手续,无需公证。 遗嘱继承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如果遗嘱本身是合法有效的,即使没有经过公证,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比如,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只要符合这些形式要件,就能够得到法律的认可。遗嘱继承人可以凭借有效的遗嘱直接办理继承手续。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公证可能会带来一些便利。公证可以增强遗嘱或继承文件的证明力。例如,当多个继承人之间对遗产分配存在争议时,经过公证的遗嘱或继承协议往往更容易被法院采信。此外,一些房产管理部门、银行等机构可能会要求办理公证后才给予办理遗产过户或取款等手续。这是因为公证可以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降低机构的风险。 综上所述,遗产继承并非必须公证,但公证在某些情况下能提供便利和增强证明力。在进行遗产继承时,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选择公证。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